豆瓣评分:7.6
推荐星级:★★★★
观看地址:大卫·芬奇执导好看的经典高分剧情电影《曼克》免费在线观看
《曼克》讲述的是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在创作《公民凯恩》前后发生的故事。
《曼克》是20年最受关注的几部电影之一,原因很简单,大卫·芬奇、加里·奥德曼、《公民凯恩》,最顶级的商业导演之一、演技最纯熟的演员之一、影视最佳电影,这三个元素加起来令本片备受期待。但以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曼克》在大卫·芬奇的所有作品里处于中下游的水平。
《曼克》既然是讲述《公民凯恩》幕后的电影,那就应该联系《公民凯恩》来探究《曼克》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公民凯恩》最核心的内容是讲述报业大亨迷失在名利中,最后落得众叛亲离。本片也同样将焦点对准了好莱坞的名利场。无论是路易斯·B·梅耶虚伪的演讲、厄普顿·辛克莱竞选中的虚假新闻影片,还是梅耶助手欧文·萨尔伯格的葬礼,都在揭露着30、40年代好莱坞的权力至上和冷酷无情。“街头艺人的猴子”和“玫瑰花蕾”形成了一种残忍的对照,不仅讽刺了好莱坞的大资本家,也讽刺了自以为站上顶端、实则只是工具人的群体。
《曼克》的叙事结构和《公民凯恩》不同。《公民凯恩》通过一个记者将五个角色的视角串联成对主角凯恩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的慨叹,主角形象虽然不完整,但立体、充满神秘感。而《曼克》虽然是双线叙事,不断闪回,但故事一直以曼凯维奇的视角展开,看到的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看到的是好莱坞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个由外到内,一个由内而外。大卫·芬奇擅长在大事件中描述具有强烈个人情绪又不失理性,甚至挑战理性的角色,在本片中,观众能清楚地感受到曼凯维奇对虚伪浮华、充满右倾思想的好莱坞的抗拒。凯恩的众叛亲离源于他在欲望中迷失,曼凯维奇的孤独则是因为他的文人傲骨、不愿与好莱坞高层同流合污。
大卫·芬奇用他擅长的剪辑节奏控制和快速剪辑中包含大量信息的方式,勾勒出好莱坞政治权利的图景,这是影片最优秀的地方。不过类似于《十二宫》,喜不喜欢因人而异。
而基于当下影视行业的生态,大卫·芬奇也用《曼克》为编剧这个职业正名。《公民凯恩》作为影视最佳,它的剧本署名本就存在争议,而在本片中,大卫·芬奇着重强调编剧对电影的贡献。
创作者总是会从他的生活环境、个人经验中汲取灵感。大卫·芬奇将《公民凯恩》中的一些人物还原到本片中,却总是让奥逊·威尔斯在电话的另一头出现,有意将其与曼凯维奇生活、创作的环境割裂开,从侧面证明剧本归属于曼凯维奇。
同时他也暗示观众,曼凯维奇在剧本层面上已经将电影的叙事结构、情感和意义的落脚点、人物动作和场面都构建得非常完整,潜台词是奥逊·威尔斯只需要按照曼凯维奇的文字拍即可。
在转场的黑幕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编剧式的字幕,也可以听到打字机的音效。
而本片以黑白方式拍摄,除了强调时代特征以外,也是为了消除视觉元素对故事内容造成的干扰,以突出《曼克》本身剧本的方式再次强调编剧的重要。
《曼克》的剧本来自于大卫·芬奇已故的父亲杰克·芬奇,我能感受到大卫·芬奇想要完成父亲遗作的执念,但是本片明显缺少了大卫·芬奇自己的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本片将曼凯维奇塑造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将其他人推向了艺术和人民的另一边,不考虑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人物的影响,角色塑造扁平化。当主要矛盾聚焦到政治上时,只有见闻,没有行动,曼凯维奇似乎参加了又似乎没有参加这场政治斗争,最终成为了政治漩涡中的看客,等到最后一场酒宴戏上,人物之间的矛盾已经失去了时代和行业的特异性,变成了单纯的对资本家丑恶嘴脸的揭露、对好莱坞旧制的控诉。那,将《公民凯恩》批判对象的原型拎出来再批判一遍,又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至于编剧这个话题。电影是一项合作艺术,编剧提供剧本,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摄影师、灯光师、剪辑师等等工作人员也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电影的最终呈现做贡献。而导演作为统筹全局的人,要面对拍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当然也可能修改剧本,所以,“导演论”虽然不完善但也是有道理的。到底谁的贡献大,这种问题是要具体电影具体分析的。大卫·芬奇有意强调编剧的重要性,但没有把握好力度,造成了无意识地夸大。即使具体到《公民凯恩》上,也是奥逊·威尔斯的贡献更大。
属于大卫·芬奇自己的《公民凯恩》式的作品不是本片,而是《社交网络》。
虽然剧本不属于大卫·芬奇,但本片的视听语言依旧具有大卫·芬奇的风格。
在大卫·芬奇的第一部黑白片中,他展现出了对影调的控制。在和对立者同处于同一空间时,曼凯维奇总是处在暗调中,而对立者则是处于亮调中,或者使用逆光构成更为突出的对比,以此暗示曼凯维奇终将失败的抗争。
这种明暗的对比甚至存在于曼凯维奇和奥逊·威尔斯之间,也证明了大卫·芬奇在《公民凯恩》署名权之争中的倾向。
黑白片同时也是时代、主角心境的暗示,为了增加时代感,大卫·芬奇还在画面上做出了胶片换卷的标记。
不过,大卫·芬奇的个人风格似乎不适合黑白片。他非常喜欢在场景中摆设许多灯,以此作为画面中光线的光源,提供光线依据,比如《七宗罪》里,弗里曼去皮特家的场面,大卫·芬奇就布置了很多盏灯。在本片中也有很多灯,为画面提供了巨大的反差,大卫·芬奇以光线的反差暗示对抗,但在黑白片中失去了色彩的帮助,有的画面灯光亮度过大,非常刺眼,而且没有动作的时候,过亮的灯光会误导视线。
《曼克》在剧本和视听语言层面上都算不上大卫·芬奇最顶尖的作品。传记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原型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经历,再配合优秀编剧的改编,《曼克》在这两方面都没做好。在《曼克》里,观众只能看到一些40年代好莱坞的影像。至于真相,从来就没有真相。